為不斷提高我院的護理質量,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,近年來我院先后派多名護士長及護理骨干前往省內外各大醫院學習。為了達到“一人學習,多人受益”的目的,4月23日16時、25日16時在康復醫學科會議室,由康復科護士丁芳就進修成果作了匯報,把最前沿的護理理念和護理知識分享給了前來學習的護理姐妹們。
分享內容包括康復醫學及護理學概論、抗痙攣體位的擺放、間歇導尿、呼吸訓練、吞咽障礙的護理、日常生活活動的指導訓練技術等方面的知識。
一、抗痙攣體位的擺放
抗痙攣體位通常是指病人根據治療、護理以及康復的需要所采取并能保持的身體姿勢和位置。多用于腦損傷病人的康復護理中,是為了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的出現,保護肩關節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而設計的一種治療體位,有利于病人恢復正常的運動模式。一般來講,患側體位優于健側體位,健側體位優于仰臥位,即患側體位〉健側體位〉仰臥位。
二、間歇導尿
間歇導尿是協助膀胱排空的金標準。對于所有患者都應減少導尿管的使用和留置時間,特別是那些容易引起導尿管相關性感染的患者,如:女性、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受損的患者。間歇導尿的頻率取決于殘余尿量,根據膀胱容量與壓力測定評估,每次導尿量以不超過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為宜,一般每日導尿次數不超過6次。殘余尿>300ml,每日導尿5次,>200ml每日導尿4次,<200ml每日導尿2-3次,100ml每日導尿1次,小于100ml或小于膀胱容量20%,可停止間歇導尿。
三、呼吸訓練—腹式呼吸
腹式呼吸又稱膈肌呼吸,腹式呼吸的吸氣過程中膈肌收縮,引起腹部隆起,呼氣時,橫膈膜將會比平常上升,因而可以進行深度呼吸,將滯留在肺底部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。成年人膈肌每下降1㎝,胸腔容積增大約250ml,膈肌最大下降7-10㎝,胸腔容積增大約2500ml。因此,膈肌是最重要的呼吸肌。
四、吞咽障礙的護理
吞咽障礙治療最終目的是使患者能夠安全、充分、獨立的攝取足夠營養及水分,避免誤吸、營養不良、脫水等現象,盡可能恢復正常進食。喂食方法是在進食前后注意口腔清潔、無痰液,最好把食物放在健側舌后部或健側頰部,這樣有利于食物的吞咽,為減少誤吸的危險,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進食下一口,避免兩次食物重疊入口的現象,吞咽方法有空吞咽、交互吞咽或點頭樣吞咽;也可采取間接的訓練方法,通過刺激咽喉部,面頰部、口腔內的舌根部、舌邊、舌尖部,調動吞咽器官,使患者能夠主動參與到訓練當中,盡快恢復吞咽功能。
五、 日常生活活動的訓練技術
日常生活指導訓練是將每一項日常生活能力活動,分解成若干個動作成分,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,然后再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動作,并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,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。通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指導訓練,改善病人移動、進食、穿衣、修飾、洗澡和家務活動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,提高生活質量以促進病人早日回歸社會。
本次匯報會讓大家受益匪淺,使護理姐妹們的視野得到了開拓。相信她們會把所學的護理新理念應用于臨床實踐,真正為患者解決實際問題,不斷提高我院的護理服務水平。